我有記帳的習慣,已經維持了大約 6 年左右,透過記帳不僅可以檢視自己的花費,也可以看見自己資產與負債的狀況。
上個月記完帳,意外發現所有的花費大約有 8 成都不是花在自己身上,這 8 成的花費包括各種貸款、投資理財,以及繳稅。
這個結果其實和我的生活感受很相像,畢竟平常的工時很長,基本上平日除了吃飯是真的花不到什麼錢,假日花比較多的可能也只有吃飯,以及偶而回家所增加的交通費。我們也很少出遊,所以娛樂費的部分其實也不多。
而這陣子因為客戶那邊回報的問題變多,所以每天的工時和壓力也更上一層樓,這種「花很多時間在工作,自己卻沒有什麼享受到」的感覺也被放得更大。這樣的壓力不只讓身體出了一些狀況、也讓睡眠品質變差,醒著的時候動不動就想到公司,就連睡覺都會夢到自己在 debug。時間彷彿過的好慢又好快,慢的是我什麼時候才能退休,快的是事情好多來不及做。
我知道這是身體發出來的警訊,在警告我要不是離開這個壓力源,就是想辦法調適這個壓力。
藍點效應
很幸運的是在這個時候,我看見了艾爾文的電子報,其中提到了「藍點效應」,這完全就是在說我。
「藍點效應」的正式名稱是「發生率引起的概念轉變」(Prevalence-induced concept change),指的是當周圍類似事件減少或增加時,人們會改變對事件的判斷標準。
例如:當你賺了更多的錢,提升了生活品質之後,理論上你好像應該變得更快樂,但實際上並沒有。因為生活上的不便利減少了,所以你開始會檢討那些「原本不覺得不便利」的事情。
艾爾文在電子報中提出他的解法:為自己的幸福設定一個衡量的標準,讓這個標準不容易變動。這樣才不會陷入不斷追求更多幸福的無限循環中。
另外一個是關於「學習成長」:
如果把標準定義在需要不斷追求最新知識,而且一定要讓自己更懂得某些領域的知識,甚至要比別人懂更多事情,我就有可能陷入藍點效應之中,把學習成長也漸漸變成焦慮的事。
但如果我是把學習成長的要求,定義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還要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我對於學習的標準也就比較固定,不需要不斷調高自己對於學習品質的要求。
—-艾爾文電子報【藍點效應:為什麼生活品質變好了,心情卻過得比實際上還糟?】
點此訂閱艾爾文電子報
反思
回想我這陣子如此焦慮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我覺得我比別人差。因為最近 issue 很多的關係,我發現有些 issue 連年資比我淺的新人都比我懂的時候,就會讓我感到非常的焦慮。
儘管我知道,我不熟悉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在接觸那方面的知識,所以懂得比較少,客觀來說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主觀上,我好像無法接受我來公司五年,卻輸給來兩年的新人。
所以也開始害怕接觸那些我不熟悉的東西,因為怕被別人發現其實我不會。
在看完「藍點效應」這個概念後,我發現我就是把學習成長這件事定義成要讓自己更懂得某些知識,而且要比別人更懂。陷入了這個比較之後,就讓這件事變成一個龐大的壓力,反而無法放寬心去接納這些新東西。
我應該要試著轉變自己的心態,把學習這些新東西當成是一個機會,讓自己的心態可以回到剛進公司的新人那樣,不要太有年資的迷思。同時也應該要承認自己無法精通所有的領域,但至少要有概念才不會聽不懂別人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