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同樣都是鼓勵諮商,為什麼一個是暢銷經典,理科太太卻爭議連連?

推薦給:想認識心理諮商的人

(如果還有覺得這本書適合什麼樣類型的讀者,歡迎在底下留言唷!)

為什麼看這本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在 2022 年 1 月 26 日初版,截至 2022 年 10 月已經 9 刷了,也常常佔據各大排行榜。

這本書在講的是蛤蟆先生的心理諮商過程,並且從中慢慢改變的故事。

讓我不經想起【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這門課。

從課程說明裡,可以看到理科太太在諮商 100 多個小時之後,希望藉由分享自己的筆記,以學姊的身分陪大家走過一段自我覺察之旅。

然而課程一推出卻被大家瘋狂批評,而理科太太雖然出面說明:「我努力想要鼓勵大家去認識自己,勇敢去諮商,但就是有些酸民,我的線上課程內容根本還沒有正式上線就開始要誤導別人。」

但最後還是贏不了輿論,也導致課程下架。

.

為什麼同樣是在分享諮商過程,一個會被譽為心理諮商經典,一個卻人人喊打呢?

和理科太太相異處?

蛤蟆先生是第三人稱視角,理科太太是第一人稱視角

在理科太太的課程中,因為是分享理科太太自身諮商 100 小時的筆記和經驗,所以應該是由理科太太這個第一人稱視角來做為出發點,再引導大家去思考。

但是蛤蟆先生這本書除了故事的主角並非人類之外,讀者也像是從第三人稱視角去見證了整個諮商的過程和角色的轉變。

故事主角非人類、背景設定非現實這點,我覺得某種程度上就會讓人有像在讀故事的感覺,而不會直接將自己帶入到其中一個角色當中,即使角色的對話和行為跟自己或身邊的人再怎麼像,但總有一種距離感。

而以第三人稱視角來看這本書的話,會變得比較客觀(雖然我在某幾段還是忍不住哭了),也像是在看著一個朋友改變的過程。

蛤蟆先生重視過程,理科太太教人自我療癒

因為不清楚理科太太的課程內容,所以僅憑課程介紹來看的話,理科太太似乎會分享覺察自己的過程,同時帶著學員建立一份自評量表,目的是希望帶領大家「踏上自我覺察之旅」。

在日後的發文中,也有提到吳淡如建議將課程改名為「療癒人生,改變自己」。

再加上因為是以課程的形式呈現,所以推測應該會有一些要實際演練的部分。

但是蛤蟆先生這本書並沒有實際操作

雖然書中也有提到心理師是怎麼引導蛤蟆去認識自己的狀態,但是並不像一些工具書,會有「自我評量」、「實際演練」這種東西。

反而是以對話的方式呈現蛤蟆先生和心理諮商師的諮商過程,同時也會解釋心理名詞

蒼鷺(心理諮商師)與蛤蟆(被諮商者)互相學習

在看這本書時,我發現作者除了會描述蛤蟆的情緒和表情之外,也會描寫蒼鷺的。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p.38

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諮商師需要透過對話去引導被諮商者發現自己的問題,同時也要小心避免施加更多的負面情緒在他們身上。

所以在書中常可以看到作者描繪蒼鷺的心境,擔心自己會不會講得太多,思考蛤蟆現在的狀態和反應如何等等。

也很清楚的寫出諮商師的行為,像是蛤蟆第一次來諮商時,一心期待的就是蒼鷺可以直接告訴自己該怎麼做,然而蒼鷺沒有,反而是靜靜地坐著,並從中引導蛤蟆知道「誰才是當事人」。

又或者是在他們最後一次諮商時的描述:

蛤蟆知道他在生蒼鷺的氣,但也知道自己並沒有失控;蒼鷺知道蛤蟆以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和他對抗,但並不是為了叛逆而叛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p.247

「有一段時間我常注意你是否顯露出絲毫贊同或不贊同的神情。但我必須承認,你看起來總是無動於衷的樣子,把你的情緒隱藏起來。」蛤蟆說。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p.254

蒼鷺說:「諮商永遠是雙向的學習,雖然我們各自學的是不一樣的東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p.260

從這幾段文字當中可以看出,諮商師在諮商的過程中,要小心不要嶄露自己的情緒。

且在諮商的過程中,應該要針對不同的被諮商者採取不一樣的行為和言語

理科太太做錯了什麼?

首先必須說,我覺得有人願意公開分享自己諮商的經驗和心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特別是身為公眾人物,要承受的壓力本來就比一般人要多出許多。

但就像這本書還有一些心理師提到的,諮商的過程是雙向的,也必須小心拿捏分寸,才不會讓當事人受到二次傷害。

然而理科太太只有面對過「自己」這個當事人,雖然分享經驗是美意,但這樣的經驗畢竟比較難套用到所有人身上。

同一套理論,可能也要根據當事人的情緒反應去做調整,才能有療癒的效果。

已離世的偶像鐘鉉,在他的遺書中寫到:

「曾經問過:有誰可以為我負責呢?只有你自己,是阿,我不過是孤身一人。」

「當醫生輕聲的數落我的性格時,突然覺得當個醫生還真容易。」

「我為什麼會疲憊,只因為那些原因的話,我就不配覺得這麼累是嗎?」

從這份遺書內容來看,儘管有專業的醫生領導,還是有可能沒辦法從中得到救贖。

我相信醫生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也是秉持著他的所學和專業,但還是有可能因為沒有注意到病人的細節而造成遺憾。

那所謂的諮商筆記課程,是不是也有可能觸發這樣的傷痛,而無法及時治療呢?

雖然理科太太澄清說她並不會在課程內容中為大家諮商,甚至還會鼓勵大家去做心理諮商。

但是畢竟名頭掛的是「課程」,多少有一點教學的含義在,那就可能涉及到引導實作的部分,而這部分的操作就會是一種不可控制的因素。

如果今天理科太太賣的是書,或是她的一場演講,甚至是她自己的節目,撇開「課程」二字,在分享這些內容的同時,也許就不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了吧!

我想這可能不一定是「價錢」或是「擋人財路」的問題,畢竟如果一場演講或是多場演講售票,也是可以定價很高。

只是若是掛名「課程」,就會牽扯到「專業度」的問題,而這又是另外一個大議題了。

最後要說,我並沒有討厭理科太太,甚至還很喜歡她訪談名人面對困境時的系列影片。

因為對於某些來賓有好感,看他們如何面對困難的心境和轉變時,除了更認識他們以外,也從中獲得鼓勵和啟發。

所以還是很感謝理科太太提供這些資訊,也因為這次的事件,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心理諮商。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2 Comments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gothammag.com

Fine way of telling, and pleasant article to obtain information concerning my presentation focus, which i am going to
convey in university.

2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
()
x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