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 5/3 是首爾大學的慶典,不確定是不是校慶,但是在這三天的時間,在學校行政大樓前的大草坪上有舉辦 food festival,像清大的國際週美食展那樣,每個國家可以自由報名參加美食展,用自己國家的美食來交朋友。其實我當初對於這個活動並沒有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報名階段問有誰要參加的時候並沒有舉手說要參加。然而因為人手不夠的關係,還是有參與到籌備以及擺攤的過程。但因為我嚴格說起來並不是一個“參與者”,比較像是在一旁觀看紀錄片的“旁觀者”,更特別的是,這次是以 外國人 的身分來當這個旁觀者。因此,我可以算是同時擁有了“在清大參與國際週”以及“以外國人身分參與國際週”這兩種經驗。
先說說擺攤的過程,其實我覺得這次擺攤,以我個人的感覺來說,參與的人數我覺得不太多。以首爾大學有的學生數的規模,參加的人數應該要更多才對,從交換生這個角度來思考的話其實是有一點失望的,但如果是站在本地生的角度,似乎又可以理解為什麼會不願意來參與。聽一個首爾大學生(韓國人)說,他們覺得首爾大的慶典都很無聊,所以來參加這些慶典的人都像是傻子一樣。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他們對於節慶有多麽的不熱衷。不過以過去在清大的經驗,國際週這種活動只對大一或大二新鮮人有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鮮感。以我個人而言,由於大學之前完全沒有參加這種活動的經驗,第一次看到這種活動,地點又在學校,又有時間,去看看其實不會少一塊肉。然而,在清大參加國際週的經驗是,水木前面被擠得水泄不通,排隊的人龍也是長到看不見盡頭,甚至還會發生本來想買法國的食物,結果排到一半才發現排到西班牙的情況發生。因此升上高年級之後,國際週美食展的吸引力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到了會有點不便的程度,畢竟在那幾天,有某些學校的道路是會很交通堵塞的。但這也許是場地以及動線規劃的問題,就暫時不討論。
另外一個原因出在價格上。國際週美食展所賣的食物,一般都是出自於外籍生之手,想當然爾不會期待做出餐廳等級的美食。而且通常因為成本的關係,常常是量少又貴,也因此成為參加活動的一個強大的推力,降低本國學生參與的意願。但如果是站在交換生的角度思考,除了容易想到的食材成本,隱藏的成本也不少,包括人力、時間、交通、餐具、包裝等費用,加起來其實也相當驚人。以這次首爾大的 food festival 來說,他補助每個國家一天 10 萬韓幣,但事實上這十萬韓幣連成本可能都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價格自然就必須要提高。
除此之外,在制訂價格時,有一點是我覺得特別有趣的。以我們的例子來說,我們這次在這個節慶上賣的是滷肉飯 4000 元 / 碗、綠豆湯 2000 元 / 杯、牛軋餅 1000 元 / 2 片。以料來說,我認為綠豆湯和牛軋餅都算是在合理範圍之內。唯獨這個滷肉飯,雖然有半顆滷蛋、肉燥還有小黃瓜,但一碗 4000 韓幣的滷肉飯(約台幣 110 元),還是稍嫌貴。當然人力、時間成本都是必須考慮進去的,然而 4000 韓幣如果在學生食堂裡的話,可是能吃到一盤炸豬排的價格,這樣的價錢對於學生來說是相當不划算的。但有趣的是,我們在制定價格的時候,其實也是根據我們在韓國生活的這段時間以來所觀察及感受到的韓國物價和韓國人的價值觀來制定的。在 food festival 這樣的場合,在韓國這樣的地點,在目標消費者設定為韓國人的這些先決條件下,我們認為一碗滷肉飯 4000 韓元是一個符合市場機制的價格。領悟到這點之後我突然開始回想起以前在清大的國際週美食展上,會不會這些外國人在制定價格的時候也參考了他們在台灣生活時所感受到的物價水準?在我們嫌棄貴的同時,更應該去思考的是這些價格反應了什麼?如果下次還有機會去參與外國美食展的話,對於“如何制定販售價格”這一塊,可能會是一個很有趣的交流的點。
最後,我想舉辦這種國際週的活動最初的目標應該是希望可以達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這邊的文化交流應該是指讓本地學生能夠多了解外國文化。但遺憾的是,不論是在清大或是在首爾大,大多數來參與國際週的人似乎都還是外國人居多,講的直接一點就好像是外國人在自嗨,或是透過這個機會凝聚外國人在韓國之間的感情,讓外國人有機會和來自同樣國家的人互動,讓他們可以多交一點朋友不孤單。也許上述這些都是舉辦國際週活動的目的之一,但我想如果本地學生無法或不想參與其中的話,可能有點可惜了辦這個活動的意義。然而究竟是什麼因素使得本國學生對於參與這種活動的意願不高呢?如果是以美食展這個型式來看的話,一個很大的原因可能在於價格,畢竟這雖然不是物美價廉,但也稱不上物超所值,在沒有想去幫認識的朋友捧場的情況下,這樣的價格和品質並不是成正比的。